開發者故事 | 低代碼辦大事,一年上線20余套應用
摘要:以低代碼平臺為引擎,他們打通降本增效的任督二脈,不到一年成功上線了涵蓋內部使用和外部銷售的二十余套系統。
講述人:張經理,某制造業企業IT部門負責人
01
開發背景
我們是一家有60多年發展歷史的制造業企業。2015年之前公司所有的系統都采取自主開發的模式。
2015年以后,隨著企業由工廠制向集團制的轉型,對應的軟件需求急劇增加,我們開始引進外部系統以滿足發展需求。
到了2020年,為了確保核心系統的靈活性和適應性,我們再次選擇回歸自主開發的道路,但這條回歸之路并非坦途:
傳統的開發模式周期長、效率低,跟不上集團快速發展的節奏。
盡管我們有100多人的IT團隊,但內部開發框架的不統一以及“誰開發、誰運維”的模式,使運維工作變得異常艱難。
IT人才的招聘同樣面臨困境,即便成功招到新成員,也很難迅速融入項目。
02
低代碼平臺的初步探索
了解到低代碼應用的火爆之后,我們萌生了自己搭建低代碼平臺的念頭。然而,經過一系列嘗試后發現,整個周期過長且成本其實遠比想象中高。
于是我們決定將目光投向市場,尋找合適的低代碼產品,在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市場上的低代碼產品普遍存在以下缺陷:
平臺封閉,基于平臺開發的成果完全依托于平臺運行,無法沉淀自己的代碼。
部分平臺僅適用于構建流程性的輕應用,對于如MES、供應鏈平臺等復雜應用則力不從心,但這些復雜應用,恰恰是制造業企業的核心。
經過多輪比較和評估,我們最終選擇了金現代的輕騎兵低代碼開發平臺。
03
低代碼平臺的廣泛使用
自2023年國慶后開始,我們正式使用輕騎兵低代碼開發平臺。不到一年的時間,各部門基于平臺成功開發了二十多套系統,包括MES、智慧水務系統、進銷存系統、供應鏈平臺等。
其中,MES系統由幾名應屆生團隊在不到兩個半月的時間內開發完成。MES系統不僅顯著提高了我們的生產效率,還成功推廣到上下游企業,為我們帶來了可觀的收益。
在前期開發階段,我們基于平臺預留了豐富的接口與組件,為MES系統的拓展和維護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目前,僅需兩名人員即可輕松實現系統的日常維護工作。
除此之外,我們還利用該平臺為閥門、水表、燃氣表等硬件產品針對性的構建了智慧能源、智慧環保以及智慧水務等系統,有效推動了這些產品的市場拓展。
公司內部的績效考核、資產管理以及創新管理系統等也都是基于輕騎兵平臺搭建而成。
智慧能源管理系統示意圖
04
低代碼平臺帶來的價值
#降低人員上崗門檻
我們通過一年的時間對在校大學生進行低代碼平臺培訓,每周固定授課。
現在,畢業生在進入公司后僅需三四天時間即可上手開發,極大地縮短了新員工適應期。
#提升資源調配效率
在傳統模式下,開發一個系統需要前端工程師、后端工程師以及兩者的聯調工作。
而現在,只需一名具備基本前端知識的開發人員,通過拖拉拽的方式就能快速開發出系統。同時,集團基于平臺統一了開發框架,進一步提升了團隊的技術一致性和資源調配效率。
#實現開發資產沉淀
我們基于平臺制定了開發規范,并每年制定任務指標,要求團隊進行效率提升的封裝工作。
目前,集團已經通過平臺封裝了大量組件、模板以及設計的大屏、報表等標準化組件,構建起自己的開發資產庫,為未來的開發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05
低代碼平臺是如何用起來的?
在低代碼平臺的初期使用中,集團內部也曾存在不同的聲音和質疑。為了克服這些障礙并推動平臺的廣泛應用,我們采取了以下措施:
對于那些擔心平臺束縛自己能力發揮的開發人員,我們安排他們先進行平臺底層的封裝工作,使他們的原有技術得以繼續發揮作用。
我們圍繞低代碼平臺對工作職責進行了明確的劃分,如產品經理、UI設計師以及前端開發人員等都可以基于平臺的邏輯進行工作劃分和職責界定。
對于個性化的需求,我們建立了需求評審流程來評估是由平臺完成還是由開發團隊完成。同時,我們還設立了獎勵機制以鼓勵更多人員使用低代碼平臺進行開發工作。